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质均衡发展 不止步于校园 | 政策解读⑨
民小编说
今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本刊第12期刊发封面主题——“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解读《意见》的出台背景、重要部署、落地举措等。为加快推进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构建,本刊第13-14期“政策”栏目继续策划系列文章,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多层面立体解读《意见》,助推《意见》的贯彻落实。今天,一起来看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从校园以外的角度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质均衡发展的深入解读——
“优质均衡”不是一个静态的形容词,而是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向前动态发展的。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础教育从普及走向质量提升,高等教育进入了世界公认的普及化发展阶段,教育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层面和老百姓共同的愿景,对面向学生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校外非正式教育越来越成为每个青少年充分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简称《意见》)的颁布将推动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的进一步发展,这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更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公共文化体育和科普资源有重要的育人作用。社会上大量的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科技馆、电影院、体育场馆等,都是青少年可以随时进行学习的地方,更可能是每个人一生中接触频率最高、时间最长且收益巨大的非正式教育空间。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强调要重新反思教育、重新定义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校外非正式教育形式丰富、内容多样、领域广泛,具有重要价值。
一、充分理解和利用好非正式教育的价值
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核心是教育质量。什么样的质量是优质均衡发展要求的质量?这涉及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优质均衡追求的质量,是“为了青少年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把“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每个人的终身发展”。要在优质均衡发展的质量观下充分理解和利用好非正式教育的价值。
首先,非正式教育能满足社会越来越强烈的多样化需要。学校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往往相对统一,这确保了党和国家意志的实现,也落实了学校教育公平的要求。但是文化、体育、科技项目内容丰富,学校只能努力满足基本需要,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对文化、体育、科创方面的高质量、多样化需求会梯次爆发。20年前上海人均GDP约为4000美元,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在校外学一门艺术课程;10年前上海人均GDP约为1.42万美元,几乎每个孩子都开始在校外至少学习一项运动技能;2022年上海人均GDP达到2.69万美元,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让孩子在校外参加科技创新类项目的学习。202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7万美元,从全国范围来看,已经进入大多数家庭都有需求让孩子在校外学习一门艺术课程和一项运动技能的阶段。这个需求量非常巨大,如果全部市场化、资本化运作必然会不断推高价格,导致中低收入家庭产生经济压力。只有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青少年开放,并且提供充分的文体科技方面的活动课程,才能满足强大的市场需求,平抑消费价格,让学生享有公平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
其次,非正式教育具有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就个人而言,学习不存在正式或非正式的说法,只存在学习内容、学习兴趣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但是从教育角度看,学校教育比较正式,是因为有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规范、考试评价以及相应学力文凭的要求。而非正式教育的教育空间、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评价等就相对随意,实际上这是非正式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学校教育课程化程度高,教育要求往往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因此个性化兴趣的培育往往体现不充分。人的兴趣差别实际上主要是在非正式教育中形成的,从以往成功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艺术和体育等方面出现的拔尖人才,其启蒙教育几乎都是在校外进行的。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的时候并不能通过高度课程化的正规教育实现,而是需要在比较宽松和相对自由的环境里养成。青少年进入博物馆、科技馆等校外学习环境,往往会感受到新鲜的空间感和全新的人际关系,学生之间因学业压力带来的竞争性也会减少,合作、游戏等学习方式呈现会更加明显。不同环境、不同人物、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式,给青少年学习带来了新的意义和新的激励,更为家庭亲子活动提供了机会,有助于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减少代际关系紧张,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最后,非正式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人的一生在学校学习时间通常就是十几年,只有养成在社会大课堂中不断学习的习惯,才是实现每个人终身发展的根本。研究表明,一个人从小习惯去博物馆、图书馆,从小喜欢到剧场看演出、听音乐会,从小经常去运动场馆锻炼和观看比赛,长大喜欢去这些场馆的概率会极大地提高。这种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一方面会提高个人的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会提升整个城市、整个国家的公民素质和文化产业体量。
二、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质量
优质均衡发展是个没有终点的过程,优质是核心要求,均衡永远是相对的,而发展才是永恒的。
贯彻落实好《意见》政策要求,深入开展中小学课程和评价改革是基础。面向学生的校外基本公共服务空间很大,但要发挥其作用,必须把中小学课程改革做好。国家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特别强调学科实践和项目化学习,这既需要大量校外非正式教育资源支撑,同时也需要青少年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时间哪里来?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无论“双减”还是招生考试评价改革,都是想把青少年过重的学习负担减下来,让孩子有更多自主时间。上海基础教育自2011年起推出“快乐活动日”,每周集中安排半天时间,学生可以走出校园,到校外各类文体场馆等开展实践活动,十分有效果。可鼓励“馆校合作”项目,让许多学科课程到科技馆、博物馆去现场教学,其主要形式包括参观导览、学生讲座、校园展览、文化活动、教育读物编写和教师培养等。比如,上海科技馆目前已经与400多所学校开展了“馆校合作”,培养学校教师到博物馆上课的能力,并给予“博老师”头衔,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喜欢和习惯带着学生到博物馆上课。
要着力构建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的新格局,通过增加政府投入和购买服务等途径,“落实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按规定向学生免费开放政策,有条件的公共体育设施、科技馆和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免费或低收费向学生开放”。
当前,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普遍实施学校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减少学生课后去校外培训机构补课的可能性。但是校内活动资源有限,如果仅仅是拉长学生在校时间,一方面有限的教育资源被稀释,可能会影响活动效果,也可能导致学生自由活动、自主学习时间被挤占;另一方面教师在校工作时间过长,还可能会导致教师身心疲惫。而形成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可以增加校外资源供给和服务能力,比如博物馆、科技馆等可以上午晚一点开馆而延长闭馆时间,让孩子放学后能有机会进入各种场馆;又如不断提高电影院、社区学习中心等场馆组织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正式教育。
如何充分挖掘和发挥非正式教育优势,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呢?
首先,非正式教育的开展特别需要避免活动过度课程化、组织化的倾向,增加更多自由度。非正式教育本质上是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孩子自组织学习。孩子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最好的心理调节器,有助于平衡学校教育相对较大的学习压力和比较紧张的学习氛围。让孩子花上一两个小时观察地上的蚂蚁,对他们专注力的培养、身心的放松都是利大于弊。在非正式教育中,应该允许孩子“躺平”一段时间——孩子发发呆、浪费一点时间,比一直紧绷神经要好得多;甚至应该允许孩子犯错——如果一个孩子连犯错的机会都没有,那么实际上是很难成长的。“控制”对于教育者来说是需要高度技巧的,因为教育结构化一方面会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学生被动学习的强度,减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所以保持一定的“失控”程度,减少过度的组织化,是校外非正式教育的优势,需要充分重视和挖掘。
校外非正式教育的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比如青少年可以在各类场馆担任志愿者,通过适应性培训后可以做讲解员、引导员、安全员等;也可以跟着科学家和技术研发者一起做研究者、小助手,像科学家、工程师一样学习和研究;还可以做展览陈列的优化者,实际上许多场馆文字解释中的小错误都是孩子发现的。非正式教育在激发青少年学习主动性上有很多机会和空间。
其次,非正式教育资源的开发可以多关注科技前沿领域,以整合性开发为主。学校教育的课程从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完成教师培训到正式进入教育教学阶段,整个周期至少需要3—5年。而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科技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学校课程的滞后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而校外非正式教育资源可以成为这方面重要内容的有效补充。博物馆、科技馆具有一种“场效应”,在一个集聚大量某方面专业资源的场中,更容易以最快的速度识别和吸纳新发现和新技术,并在以往多样化的展示基础上,找到最先进、最适宜的展示方式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要。这需要校外教育场馆不断增加研究力量、展教力量,增加学习信息资源直达学校和学生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校外教育资源的统整力度,需要形成更加明晰的协作流程,形成枢纽型平台,逐步降低学校和学生获取校外非正式教育的机会成本。
从目前校外非正式教育资源的开发情况来看,并不需要增加大量的投入进行建设性开发,而主要在于整合性开发。校外非正式教育资源绝不限于公共的科技场馆和文体场馆,大量的社区和企业拥有无数的教育资源,哪怕是学校周边的面包店、咖啡店也有许多可以开展劳动教育和科技教育的内容:面包是如何发酵的?咖啡拉花的原理是什么?如何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如何针对不同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让学生走出校园,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都能实现非正式教育的目的。有人认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学校会缺少校外学习资源,这种想法实际上是片面的,因为农村地区有城市地区没有的资源,在农村,孩子可以去研究土壤、研究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研究生态环境,可以用泥土和植物制作各种各样的作品。当然,各省市层面也要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城乡优质教育资源流动的瓶颈,组织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县辐射郊区农村,其中校外非正式教育资源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如果各地区能够对学校科学教师进行有效培训,给偏远地区赠送流动科技馆,建立更多乡村少年宫,通过现代化、信息化设施设备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网络课程,那么偏远农村地区的孩子完全有可能拥有与城市孩子一样丰富甚至更加丰富的非正式教育机会。
新时代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质均衡的价值取向应该更加突出立德树人,培养高质量、多样化人才,是满足每个人充分发展的优质均衡。把面向学生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进一步打开教育空间,全社会都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资源,给每个孩子提供不一样的成长机会,让孩子能够在“玩中学,做中学,创中学”,形成各有侧重的学习专注度和好奇心,并最终都能拥有充分发展的个性化特长和兴趣爱好,积极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那么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均衡和高质量的发展。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3年第13-14期文章作者|倪闽景责任编辑|邢星微信编辑|陶玉祥、实习编辑 贾舒婷
推荐阅读
①做好幼小衔接,这四项准备家长一定要知道 | 荐读②以国家健康战略为引导 全面促进学校卫生服务体系优质均衡发展 | 政策解读⑧
③食品安全无小事,这些知识你需要了解 | 天天讲安全 · 意外伤害④
④聚焦“双时”——落实“双减”工作的重要指针 | 观点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3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